当前位置: 首页 >> 科研工作 >> 正文

张素凤教授主持的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1-06-02 [来源]: [浏览次数]:

自课题“汉字结构变化研究”2008年获批为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到2010年12月底,本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共同努力,共完成了2部著作,发表了6篇学术论文(其中5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下面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以下简单介绍:

一、论著简介

1.《汉字结构演变史》(申报计划名称为《汉字结构变化研究》)

《汉字结构演变史》是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40万字。它是在张素凤博士论文《古汉字结构变化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延伸研究,即在对商周最早字形与具有相同记录职能的秦篆字形结构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现代楷书字形纳为比较对象,这样,比较对象就由“商周最早字形——秦篆”变为“商周最早字形——秦篆——现代楷书”,研究目标由对古文字阶段汉字结构变化规律的探索,变为对整个汉字发展历史中汉字结构变化规律的探索。在总结汉字结构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对引起汉字结构变化的原因从汉字书写、记录职能和社会历史文化等角度进行多方位诠释,使汉字结构变化研究从描写阶段进入解释阶段。

该书稿的撰写任务已经于2010年底完成,2011年3月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签订了正式出版合同,按照合同规定,该书将于2011年12月31日前正式出版发行。

2.《一本书读懂汉字》简介

申请课题时,我们把课题的研究目标定位为纯理论研究。巧的是,本课题研究期间,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承担了省级骨干教师的培训任务,本课题主持人张素凤应邀为学员讲授汉字学与识字教学,为此,我们不得不扩大研究视角,开始对汉字学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该课程深受学员欢迎,受此启发,我们将所讲内容进一步充实并系统化,写成著作《一本书读懂汉字》,已与中华书局签约,计划于2010年7月前正式出版,但因其中古文字图片排版遇到了一些困难,该书出版日期已延至2011年初。

该书的读者群定位为语文教师和各类学生,内容主要介绍汉字常识和常用字的形体演变过程,让读者了解常用字的本义及其意义引申脉络,认识汉字的结构规律,从而利用汉字规律系统识字并正确使用汉字。该书关于具体分析汉字的内容主要四个部分:单字分析、系统识字、形近字比较和一形数用(即多音多义字)。每一部分都要先列出字形从古到近的演变情况,然后分析字形构意及与字形相切合的本义,最后分析该字的意义引申脉络和使用情况。

二、论文简介

1.记录职能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影响(张素凤《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字形”“字构”“字用”是汉字研究的三个平面。由于汉字具有顽强表意性,“字用”(即记录职能)不仅是造字的重要依据,也是制约和影响汉字形体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主要从记录职能未变、记录职能缩简、记录职能扩大和记录职能转移几个角度分析了记录职能对汉字形体结构变化的制约和影响。

2.《也谈妇好墓》(张素凤 卜师霞《中原文物》2009.3)

一般认为,“妇好墓”属武丁时期,墓主“妇好”是商王武丁的法定配偶,她生前曾多次主持各种祭祀和占卜活动,并多次带兵打仗,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了汗马功劳,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女将军。本文通过对“妇好墓”位置、墓型、随葬品以及器物铭文等现象的分析,对“妇好墓”的定性提出质疑,并通过对器物符号和纹饰的分析,指出“妇好”画符和龙虎纹在先民看来都具有通天地的巫术功能,是祭祀礼器的重要标志,从而提出“妇好墓”墓主不是商王配偶而是神职人员巫觋。

3.《“归”字的文化蕴涵》(张素凤《中国教育报》2008.2.28)

本文在作者《释“帚”》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以“帚”为构件的“归”字的古文字形体构意,认为“帚”构件象征精魂,“ ”构件不仅具有示音功能,也用来表示商先民心目中的灵魂归处。整字构意表示精魂回到归处,本义就是死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归”字的造字理据逐渐湮没,不为世人所知。在许慎生活的东汉时期,“帚”构件使人想到的典型形象不再是具有神力的托魂树,而是世俗的“扫帚”,于是,被称为“五经无双许叔重”的许慎将“帚”解释为“从婦省”,把小篆“归”字说解为“女嫁也。从止,从婦省, 聲”。

4.《谈民俗在古文字和古文献研究中的价值》(杨洲 张素凤《河北学刊》2009.3)

民俗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它保留着许多远古文化的遗迹,因此,它不仅是民族文化的标志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学术研究资料。本文以甲骨文“帚”字考释为例,分析说明了民俗在古文字考释中的珍贵资料价值;以《诗经》中“之子于归”及相关诗意的分析为例,分析说明民俗在古文献解读中的珍贵资料价值。

5.孔子“仁”“圣”思想内涵及其关系探析》(杨洲 张素凤《河北大学学报》2009.10)

本文通过对“仁”“圣”古文字形体及其字形本义的分析,结合“仁”“圣”二字在《论语》中的语用实际,对孔子“仁”“圣”内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究,认为“仁”是一种内在心性的终极目标,“圣”是知识才能的至高理想,它们是标准和角度不同的两个概念,不存在谁高于谁的递进关系。同时,指出孔子“仁”的特点不在于“仁学”理论的建构及传授,而是推重日常生活中“仁”的践行。

6.《谈汉字学理论在识字教学中的应用》(张素凤 郑艳玲《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5)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识字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不但要遵循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规律,更要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本文运用汉字学理论分析探讨了古代识字教学的可借鉴之处,同时根据现代汉语和汉字特点,对当前识字教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一、字构学理论与字理教学;二、字用学理论与识字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其中字构学理论与字理教学部分又分为汉字表意属性与初期独体字的教学,汉字构形规律与合体字的教学两个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