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团工作

学团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团工作 >> 正文

文学院“思辨+实践”双轨并行 多维传承劳动精神

发布日期:2025-04-23

为深化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引导青年学子在思想交锋与社会实践中感悟劳动价值、传承奋斗薪火,4月14日至15日,文学院以“理论激辩”与“代际对话”相结合的形式,连续举办“思辨风华,语韵争锋”主题辩论赛和“承劳动薪火,叙岁月匠心”社区实践活动。两场活动从校园到社区、从思辨到躬行,立体化诠释劳动精神的时代意义,为青年学子打造了一堂“有深度、有温度、有共鸣”的劳动教育课。

以辩明理:在逻辑交锋中解码劳动精神

4月14日,文学院518会议室内,一场围绕劳动价值的思辨风暴席卷全场。辩手们以“逼自己拼搏是否更能实现价值”“竞争应做加法还是减法”等时代命题为切口,展开激烈交锋。正方援引大国工匠徐立平冒着生命危险雕刻火药、敦煌学者数十年守护戈壁文化遗产的事迹,力证“自我突破是成就价值的必经之路”;反方则聚焦青年心理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犀利发问:“当‘内卷’异化为自我消耗,是否该给奋斗重新定义边界?”

辩论中,袁隆平院士“一生只为一稻来”的专注与张桂梅校长“点燃一盏灯照亮山区女孩”的坚守,成为双方共通的论据。“加法是拓宽劳动价值的维度,减法是锚定使命的定力——二者皆是奋斗者的智慧。”选手们金句频出,将劳动精神解构为青年可感可知的成长哲学。现场观众李同学感叹:“这不仅是一场辩论,更是一次劳动精神的‘思维导图’。”

以行践知:在代际对话中触摸奋斗温度

次日,劳动教育的课堂从思辨场延伸至唐山都市花园社区。青年学子与老一辈劳动者围坐一堂,倾听68岁的李奶奶讲述1978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支教故事:“教室没有桌椅,我们就砍竹子自己搭;晚上备课用煤油灯,白天教语文算术还带孩子们唱歌……那些年,劳动是改变命运的唯一武器。”老人颤抖的手抚过泛黄的老照片,学子们却在泪光中读懂了“双手创造希望”的力量。活动现场,传统剪纸艺术成为代际共情的纽带。社区老人手把手指导青年剪出“劳动最光荣”“匠心筑梦”等主题作品。“剪纸和人生一样,急不得、省不得。”王爷爷的叮嘱让学子们领悟到:一纸一剪的背后,是匠人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沉淀。青年志愿者还将手写的“致敬匠心”祝福卡赠予老人,承诺以常态化社区服务践行精神传承。从“听故事”到“做传承者”,使同学们触摸到了劳动精神的温度。

双向赋能:让劳动教育“破圈”生长

文学院此次系列活动,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单向灌输模式,构建“思辨启智+实践润心”的双向路径。思辨场上,青年学子以逻辑之刃剖解社会热议,将“躺平与内卷”的迷思转化为理性思考;实践场中,代际共剪一幅纸、共话一段史,让老一辈的奋斗史诗成为青年成长的“精神坐标”;价值链中,从袁隆平的“稻田加法”到李奶奶的“支教减法”,多元案例诠释了劳动精神的丰富维度。

劳动教育既要引领青年“抬头思考时代命题”,更要推动他们“俯身倾听土地心声”。未来,文学院将继续推出“劳模精神访谈录”“非遗劳动工坊”等品牌活动,构建“思想碰撞-实践体悟-文化浸润”的育人生态,助力青年学子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赓续精神薪火,勇闯开拓新路。

上一条:文学院学生会举办师范生素质大赛赛前培训
下一条:文学院举办"折春为艺,以美润心"主题活动

关闭